多媒體在語文教學運用中的一些反思考
华体汇hth 文 暉
多媒體教學對現在的教育者來說是比較熟悉的一種教學方式。教育部在重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這已經點出了語文本質的一麵,而今天的時代是多媒體、數字信息技術瘋狂的時代,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也是經常運用,並且是越來越成為主要的一種教學方式。這是否能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基於此,結合自己實踐運用和體會,做以下分析,乞作引玉之磚。
多媒體輔助教學確有其優勢,所以在現當今教學中,廣泛地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到形式多樣、聲光俱全的多媒體新式教法,我們的語文教師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可謂花盡了心思。可是當電腦普及之後,上至領導,下至普通教師,把能否利用多媒體教學作為能否成為新型教師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誌。於是無論哪一級的公開課和比武課,若教師不能拿出一個象樣的課件,簡直是一件無地自容的事。因此在一些地區,某一些學校便片麵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麵。手段是先進了,形式是多樣了,但令人懷疑的是先進的手段和多樣的形式是否真的達到了從前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目的,解決了傳統教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呢?由此筆者不禁要反思:難道現在的語文課把能否利用多媒體教學作為能否成為優秀教師乃至新型教師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誌?
筆者多年來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且多次參與和觀摩各級教學比武。在上一次結束的湖南省語文教學比武中,來自各個重點高中的語文老師上了好幾堂多媒語文課,在這些課後,關於多媒體的使用也引人思考。
多媒體的性質是什麽?或許有很多老師都會回答:多媒體是教師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然而,錯了!現代教育理論下教學媒體的性質已經發生的根本的轉變。現代教育理論要求要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能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探究和意義構建的途徑獲取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既有知識的傳授、反饋,又有感情的交流。而“人”與“機”的交流是單向的,且缺乏能動的情感交流。這就決定了人機交流不能取代師生交流。如上次省教學比武中,有一位上課的老師就某一問題向學生提問,學生做出了多種的回答,但老師仍在提問,似乎意猶未盡,為何?原來,學生的回答沒有符合上課件上麵事先已預定好的回答。最後,在老師的大力啟發下,學生終於答上了,於是課得以進行下去,課件也得以展現出來。在這一節課中,課件的演示代替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思考,老師一節課的時間裏主要任務是不斷地點擊鼠標,用老師事先設計的課件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展軌跡,學生在台下仰著脖子聽著,看著。這種做法顯然易見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學生的多種多樣的思考與回答在老師麵前課件麵前都是無益的,都是不合格的了,整個問題隻有課件中已設定的回答才是正確的,如此下去,學生的思維就會僵化,完全按照已設定的路線去進行,語文教學也將進入歧途之中。
其次,在本次教學比武中,有大量的詩歌教學,然而筆者卻發現,大部分課竟然沒有設計學生朗讀的環節,隻有結束前讀了一次,而且顯得是裝樣子而已,並沒有真正指導學生去朗讀。課堂中並非沒有朗讀,但基本上全是課件中名家的朗讀。於是,筆者又有了疑問,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現代教育手段,還要不要花費課堂時間讓學生去讀?答案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中學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進行,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麵能力都能有全麵的發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麵,都不是完整的中學語文教學。很多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在聽了語文課之後都會說:現在的語文課已越來越不象語文課。這應該是給那些隻注重多媒體課件的多種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讀,這一最能體現語文教學特點的課堂活動的教師的最中肯的評價。因為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語文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激情,喚起學生的熱情,用充滿情感的話語和體態,傳達自身的情感體驗,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引導學生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如果老師被多媒體軟、硬件所取代,師生的感情交流就無從談起。
還有更嚴重的是,當前一些語文課件講究視聽衝擊(圖片、影視片段往往是課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在詩歌教學中,更有一位老師在授《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竟然沒有讓學生翻開書本,整堂課原來設計為45分鍾,結果卻上出了55分鍾,大部分時間,在播放視頻文件,展現天姥山的風光,並附帶朗讀和詩歌賞析。學生成為了觀眾。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視替代學生的文本的閱讀,用圖片和視頻代替學生的想像,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語學習需要對文本進行品味,對情感進行體驗,這是無法用一兩個或一組畫麵或是一段視頻來固定的,如果忽略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而試圖將有著豐富想象空間的語文直觀化,圖像化,那就把語文課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觀形象的畫麵代替文本閱讀,必然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學生思維水平的停滯不前。 聽說讀寫是學生的四門功課,可有的老師在使用多媒體之後就忽視了這一基本能力的訓練,變成“聽說讀寫”為“看”讓路了。一節課學生主要在看屏幕,課本筆記反而給丟在一邊,更不用提讀文章了,如此豈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文是文字性的東西,不讀怎能感知課文內容,如何賞析作品語言,體會作者感情?違背以認識教材為基礎的規律,淡化教材,甚至脫離教材的做法是很有害的。 另外,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也會受到限製。文章所表現的內容教師已明明白白展示出來了,學生不用動腦子,長此下去想象的翅膀會不會退化呢?詩歌是用精練的語言表現豐富的內容,這種內容是需要自己去體會和添加的。恩格斯曾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有的老師圖解詩文,讓學生一覽無餘,將含蓄美的詩歌變成一杯白開水。學生的想象空間在不斷縮小。
更多的老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是為了增大課堂的容量,減少黑板書寫。於是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環節、所有內容統統納入課件中,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電腦代勞了,從而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教師成為多媒體技術的奴隸的局麵。曾聽過一堂高三複習公開課,內容是詞語辨析。教師在課件製作時,將掌聲與錯誤提示音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當學生改對或改錯一個例題時,電腦即出示掌聲或錯誤提示音。且不論如此周密的設計是否必要,單就麵對的高三學生而言,這樣的設計是否顯得有點矯揉造作、嘩眾取寵。多媒體教學手段隻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即使電腦有極強的智能性,即使是麵對交互性極強的網絡教學,機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機對話也不能取代師生交流。因為,教學過程是個十分複雜、微妙的過程,教師的一個手勢、一次微笑、一句讚語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體態語,對提高教學效果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再說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時常會產生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教師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那麽也就少了粉筆的隨心所欲、得心應手(有的教師已沒有板書了),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壓製教師和學生的一些突發靈感和創造,限製教師的臨場發揮,使教師不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程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副作用。 過分追求多媒體課堂教學的高密度、大容量、快節奏,導致學生消化不良。
針對上述情況,要讓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一是對多媒體教學手段要提高認識,正確定位。
多媒體技術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驕子,但它在課堂教學之中隻能起到配角作用,應用的目的是為了\"輔助\"教學,這是由教學自身的規律性決定的,一切技術手段都必須為教學服務,如果過分誇大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輔代主,勢必會導致人(教師、學生)為物(現代教學手段)役,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是改變陳舊落後的教學觀念,課件製作堅持以人為本。
有什麽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什麽樣的教學行為,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一旦掌握在觀念落後的教師手中也會變異,成為“舊”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廣現代教學手段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不管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手段,都必須以人為本。具體言之,在實際操作中,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應自己駕馭多媒體手段,將自己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融進多媒體手段之中,從而極大發揮先進手段的教學優勢。隻有這樣,多媒體手段才有可能不會成為擺設,不會淪為實行“舊”教育的新式武器。
三是要精心選用媒體,不可濫用視聽材料
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也像寫文章用詞句一樣,盡管是最華麗的辭藻,誤用了也會泛濫成災。一些教師片麵追求“多媒體效應”,形成了“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觀念。其實,多媒體並不是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那種不管教學效率,濫用視聽圖片材料,盲目追求視聽插圖效果的做法難免讓人啼笑皆非。
四是要充分備課,不能背離語文教學的準則
要學好一些像詩歌一樣的課文,關鍵在朗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從而領略大海的美。老師應該反複示範,學生應該反複揣摩、反複練習,朗讀指導應貫穿全程。在語文多媒體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在挖掘語言文字材料上下功夫,要為訓練學生的語感,積澱學生的語感來服務;我們決不可以讓多媒體衝擊語文課堂上對語言材料的品讀領悟之功,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將會變味為音樂課或美術課。
五是需要轉變思想觀念。
美國教育學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的《教師的教學策略》一書中談到,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應所有教學情景的模式或結構,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 “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已是明日黃花,多媒體教學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何況還有“輔助”二字限定,!在以注重學生文化積累,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康人格為中心的語文“人文”教學為中心的今天,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具有傳統教學所無與比擬的優越性!怎樣使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達到最完美的融合,將是我今後繼續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