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陸 |

 距160周年校慶還有校慶已開幕
- 教學隨筆
教學隨筆>教學教研>首頁您現在的位置:
+ 教學隨筆
高中語文感悟教學法探究 作者:admin 來源: 發布時間: 2005-10-18 點擊數:8527

 一、感悟教學法的定義(yi) :

    所謂感悟教學法,很難精確地詮釋其定義(yi) 。它類似佛教的頓悟模式。這模式的基本特點是:解脫苦難,自度度人。我們(men) 去除其宗教色彩,取其“自度度人”內(nei) 質便是“自悟、頓悟”。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的說法,便含有“頓悟”的意思。借此我們(men) 可這樣認為(wei) :感悟教學法強調的即是“自悟,頓悟”。我們(men) 從(cong) 現代心理學角度推之。所謂的“感悟”,就是“感受,領悟”。“書(shu) 讀百遍,其義(yi) 自見”,讀就是感受的過程,它就是“領悟”。自覺、靈感等的產(chan) 生都在領悟中突發,這種突發的領悟就是“頓悟”也可說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感悟式教學法,意義(yi) 是重大的。

    二、感悟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感悟教學法的基本定義(yi) 強調的是“自悟,頓悟”,於(yu) 是需要考慮的第二個(ge) 問題則是“感悟教學法的基本原則”。“自悟”,即告訴我們(men) “悟”的主體(ti) 是“自我”,即學生自我閱讀,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則是要尊重學生的“自悟”。很長時間以來,教師或以自己的心得強加於(yu) 學生;或用教參的答案固定了教學方向,限製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而忽視個(ge) 體(ti) 的情感體(ti) 驗;或以群體(ti) 閱讀代替個(ge) 體(ti) 閱讀;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wei) 提升學生的領悟。這種不從(cong) 接受者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造成主體(ti) 錯位,使學生認為(wei) 閱讀就是應付教師的提問,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與(yu) 自己無關(guan) ,以致迷失了自己。這樣談何“自悟,頓悟”。以別人的“感”使學生“悟”甚至用別人的“悟”取代學生的“悟”,這是剝奪學生感悟,剝奪學生感悟就是扼殺學生思想活力的教學專(zhuan) 製。

    在此我們(men) 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悟”,但並不排斥教師的引導。教師的作用應是激勵、引導、評價(jia) 學生的閱讀活動。“引”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xing) 趣,確定閱讀的目標,製定閱讀步驟;“導”則是指導閱讀方法,組織交流,進行評價(jia) 。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能讀懂的課文,學生並不能讀懂其深刻含義(yi) 。。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則應激勵學生仔細揣摩,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獲得更加深刻的領悟。孔子雲(yun) “導而弗牽。”說的也是這個(ge) 道理。例如教學鬱達夫寫(xie) 的《故都的秋》。我考慮的是要根據閱讀材料的主體(ti) 情趣,提供條件和環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達出來。但在設想教程時,我覺得有難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為(wei) 現在的年青人要去體(ti) 會(hui) 那時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難產(chan) 生共鳴。於(yu) 是我作三步嚐試:(1)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的主體(ti) 情趣即“清、靜、悲、涼”。(2)引導學生感“語”悟情。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xie) :“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清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裏一坐,仰頭看見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綠的天地;耳邊是飛鴿的飛聲,低頭細數著槐樹底一絲(si) 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藍色牽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細且長的秋草的陪襯。”讓學生品味選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涼秋意早上心頭。特別是文中一段“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si) 紋,看上去即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學生體(ti) 味眼前所描繪的景物,引發心中皆有的感情,他們(men) 便心領神會(hui) ,覺得無比真切,無比自然。(3)引導學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體(ti) 。感“語”是作品的局部閱讀,但更應注重的是整體(ti) 閱讀。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研究表明:感覺並不是各種感覺要素的複合,所謂知覺並不是先感知到各種成分再注意到整體(ti) ,而是先感知到整體(ti) 的現象而後才注意到構成整體(ti) 的諸成分。再以《故都的秋》為(wei) 例。引導學生理解此作品可以從(cong) 表現手法、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麵入手,但都離不開內(nei) 容。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沒多大的意義(yi) 。前麵我談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語言悟情,但離開作品的整體(ti) ,所悟的情則顯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議論抒情一段與(yu) 借景抒情一段綜合起來理解,使學生感悟更深刻。因為(wei) 作者在議論抒情一段中強調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階層,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學人士,尤其是詩人都有著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遠、嚴(yan) 厲、蕭索的感觸來。”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情思作縱向考察和橫向比較,強調秋給人的悲涼感受。學生讀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觸也得到恰到好處的表現,從(cong) 而更深層次地感悟鬱達夫先生創設的“清、靜、悲、涼”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悶、陰鬱、落寞的心情。

    三、感悟教學法的基本規律: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他在青少年時目睹社會(hui) 人世變幻無常,感到生老病死難以解脫。於(yu) 是,他來到尼連禪河邊靜坐沉思,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未獲人生解脫之道。他決(jue) 定拋棄絕食和苦行,在菩提伽耶一棵樹下,結跏跌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yu) 覺悟,“行道成佛”。釋迦牟尼的這一經曆給我們(men) 的啟示有三:(1)核心是“自悟,頓悟”但“悟離不開對事物的認知,即感知“社會(hui) 人世變幻無常。”(2)思接幹載,即釋迦牟尼的“靜坐沉思”“靜思冥索”強調了“思”的重要。(3)強調過程的艱辛,即“曆經6年仍未獲人生解脫之道”“最後終於(yu) 修成正果。”於(yu) 此我們(men) 推論出:感悟教學法的三條規律:(1)感知,(2)凝思,(3)過程。

    (1)感知。人們(men) 對於(yu) 事物的認識,總是從(cong) 感知開始的。釋迦牟尼感知人世終成正果。作家感知社會(hui) 生活終寫(xie) 成優(you) 秀文學作品。除去對社會(hui) 生活的感知,學生主要還是對作品的感知。這種感知帶有審美傾(qing) 向。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中將這種感知特點形象地描繪為(wei) “登山則情滿於(yu) 山,觀海則意溢於(yu) 海”。如閱談《林黛玉進賈府》,學生對林黛玉這種寄人籬下的弱者形象以及趨炎附勢故作姿態的扭曲形象有所認知。再調動自己記憶海洋中的這類形象,於(yu) 是在認知中產(chan) 生認同感,調動起同情和厭惡的情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感知與(yu) 情緒活動高度和諧,學生的感知力在不知不覺中充分激發。(2)凝思。思維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要正確的理解事物,牢固掌握知識,就必須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就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的。感悟教學法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引導學生會(hui) 思。會(hui) 思即要敢於(yu) 質疑。“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shu) 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是長進”。陸九淵也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顧頡剛先生也說過:“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shu) 是自己的書(shu) ,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可見學生在學習(xi) 過程中能否思考出問題,然後質疑,解疑,就是他能否真正學到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wei) 能力的關(guan) 鍵。(3)過程。感悟重在過程,即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很多文章不是一讀就懂的,感悟首先在於(yu) 讀感,有所得。如讀《荷塘月色》,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ti) 會(hui) 美詞佳句;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朦朧的月色”“幽幽的荷香”“斑駁的樹影”“渺茫的歌聲?”;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頗不寧靜”的心思,去感受“獨處的妙處”。這樣的一個(ge) 過程,說來容易,學生讀來便難了。一要認真讀,講究心定,二要仔細領會(hui) ,講究慧悟。三要尋根問底,講究毅力。以上論述的“感知”“凝思”“過程”三條規律,既有它們(men) 的獨立性,但又是統一的。

    四、感悟教學法的策略:

    實施感悟教學法,教師是關(guan) 鍵。首先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大膽發現,大膽創設情境,把學生導入“思考的境地”,讓學生“知情”“知美”“明理”。確定了這一前提,那麽(me) ,談的便是策略問題。

    策略(一)引發想象。想象對於(yu) 文學作品的審美感受的重要性在於(yu) “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廣闊天地。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必須以作品的語言為(wei) 根據去充分發揮想象力。它才會(hui) 以具體(ti) 、生動的麵貌呈現於(yu) 頭腦中。而隻有當在頭腦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動,才有體(ti) 驗和感受。引發想象可利用幻燈、畫片,實景等情景教學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詩詞中關(guan) 於(yu) 月的吟頌的詩句,把這些詩句分成四類主題(1)望月思鄉(xiang) ,這是人類詠月的永恒的主題。(2)望月懷人,包含有情人之間的懷念之情,征戍之人對親(qin) 人的懷念。(3)月的陰睛圓缺變換的規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種意象。如“月明如鏡”“殘月”“朦朧月”“鬆月”“水月”“煙月”“霜月”。從(cong) 其形狀特征中領悟人生百相。根據這5例主題,用電腦製作出各種“月”的畫麵,再配上詩句,使學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對月圓缺變換的規律,學生悟出“陰”與(yu) “睛”,“圓”與(yu) “缺”是辯證的統一,不能分割。“陰”與(yu) “缺”是“睛”與(yu) “圓”的基礎,而“睛”與(yu) “圓”又是“陰”與(yu) “缺”最終目的和必然趨勢。堅定認識到這一點,學生能站在曆史的高度審時度勢地踏上人生之路,對未來充滿信心。又如“月的永恒存在反襯出人世的短暫,讓學生悟出生命的重要。(二)引發聯想。感悟離不開聯想。例如縱橫交錯的聯想,從(cong) 視、聽、味、聞、觸等知覺上激起反響,給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聯想具有深遠感,給人崇高和壯美。如讓學生讀王之渙的《登鸛鶴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杜甫詩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滴大江流。”王維詩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都是收放得宜的聯想,從(cong) 中感悟其深遠、壯大、崇高的美感。(三)激發情感。皎然說,詩中有靜,“非如鬆風不動,林犭穴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遠”。由此可見,入其境不需會(hui) 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體(ti) 驗。情感激發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讀,可以有表情地高聲朗讀,可體(ti) 驗作品崇高,悲涼或激昂或歡悅。聽,讓學生聽配樂(le) 朗讀,加深體(ti) 驗。其次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導出他們(men) 的真情。這種方法較適宜寫(xie) 作引導。例如高三的學生,普遍認為(wei) 生活枯燥,沒有快樂(le) 可言。我設計了一個(ge) 話題作文,內(nei) 容如下: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le) ,卻遇到了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men) 向蘇格拉底求救:“快樂(le) 到底在哪裏?”蘇格拉底說:“你們(men) 還是先幫助我造一條船吧!”這群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le) 的事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終於(yu) 造出了一條漂亮的船。新船下水了,他們(men) 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漿,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孩子們(men) ,你們(men) 快樂(le) 嗎?”他們(men) 齊聲回答說:“快樂(le) 極了!”。請學生根據這個(ge) 故事以“快樂(le) ”為(wei) 題,寫(xie) 篇作文。出這道題目的意圖是:讓學生明確什麽(me) 是快樂(le) ;明確快樂(le) 是時時存在的,關(guan) 鍵在你如何去尋找,感受快樂(le) 。真正的目的還在於(yu) 讓學生擺脫憂鬱的心境,去尋找快樂(le) 體(ti) 驗快樂(le) 。有位同學在作文中寫(xie) 道“快樂(le) 就像個(ge) 精靈,活動在人的體(ti) 內(nei) ,有時會(hui) 蹦出來,綻放出快樂(le) 的光芒;有時它會(hui) 故意躲起來,與(yu) 你捉迷藏。”這段話確有真情實感。他們(men) 體(ti) 會(hui) 到生活中快樂(le) 的存在,而進一步認識到“快樂(le) ”在人們(men) 的心靈間。有的同學在文中闡述自己對快樂(le) 的理解,如勞動創造快樂(le) ;從(cong) 生活的煩惱,憂愁中去感受快樂(le) ;有從(cong) 自己經曆的點滴小事中去感悟快樂(le) 。有的同學理解更深刻,他認為(wei) 人對快樂(le) 的態度不盡相同:有人剝奪快樂(le) ,有人奉送快樂(le) 。也有同學談到快樂(le) 的高境界,如範仲淹的“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在作文中大家“放飛快樂(le) ”,確確實實地感悟快樂(le) 。我想這次的作文真是一箭三雕,既引領學生作了一次“快樂(le) ”的旅程,放鬆了高三憂鬱心境,也提高了學生追求快樂(le) 的境界,又是一次作文實踐,寫(xie) 作能力得到提高。豈不快哉,樂(le) 哉!(4)用導語或深情並茂的解說使學生入境。“入境”即“產(chan) 生感情上的共鳴”。我曾經組織過一堂話題討論課,話題是“感悟生命”。我用畫麵“奧馬尼拉的痛苦”,再配上解說詞,大意是:1985年11月的一天,哥倫(lun) 比亞(ya) 的一座火山猛然爆發,滾蕩的泥漿摧毀了阿美諾鎮。一位美國聯係圖片社的記者發現了廢墟瓦礫中的一位12歲的小女孩奧馬尼拉,她深陷泥漿中隻露頭臉和頸胸,她被塌下的斷壁卡住,脊椎嚴(yan) 重受傷(shang) ,並在泥漿中浸泡了長達六十多個(ge) 小時而無法動彈,但她憑著意誌堅持著。由於(yu) 無法搶救,大家眼睜睜看著她死去。那位記者用相機記下了這悲壯的場麵。讓學生進入這種情境,對生命產(chan) 生深刻認識。接著提出三個(ge) 問題給學生思考(1)如何關(guan) 注與(yu) 生俱來的生命。(2)如何看待死亡。(3)對生命所處的惡化環境狀況,人們(men) 生命意識的談薄,你是如何思考的?通過討論,大家對生命的感悟更深。有一位學生,在討論到生死問題時,一直抹眼淚。課後我問她,她說想到自己親(qin) 人總有一天要死去,便很傷(shang) 心。她後來在作文時寫(xie) 道“不知從(cong) 什麽(me) 時候開始,當一個(ge) 人獨處的時候,腦中便會(hui) 浮現出這樣的一幅畫麵:“四麵白色的牆,一張白色的床,媽媽靜靜地躺在上麵……我一個(ge) 人蹲坐在角落裏,臉上什麽(me) 表情也沒有,眼神呆滯……我不敢想下去,我不知道失去親(qin) 人朋友有多恐怖,……。”最後她悟到:“……家人的離去隻是身體(ti) 上的隔絕,而心靈是不會(hui) 遭到遺忘的,生命的失去隻是一種自然法則。”“……隻要帶著充滿愛、充滿感激的心去體(ti) 味人生的潮起潮落,無論是自己的死亡或是家人、朋友的離去,我們(men) 都不會(hui) 再畏懼了。”我想這位學生對生死有了深刻的感悟,她會(hui) 更珍惜生命,珍惜生命的每時每刻。她會(hui) 去創造生命的輝煌,而麵對死亡她將是坦然的。除此之外,有的學生談到生命的價(jia) 值;談到要熱愛珍惜自身的生命,同時還要珍借別人的生命。不僅(jin) 要珍惜人類的生,更需要承擔對具有連帶關(guan) 係的生命的責任。學生們(men) 的感悟越加深刻,而人生的意義(yi) 更加明確。

  • 快速入口:
  • 友情鏈接:
华体汇hth  版權所有    聯係電話:0737-4995288    技術支持:    進入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