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中學曆史沿革
华体汇体育电的前身為(wei) 箴言書(shu) 院,由鹹(豐(feng) )同(治)三名臣中的胡林翼先生創辦於(yu) 1854年(鹹豐(feng) 四年),校址位於(yu) 益陽市西南12公裏的石筍瑤華山之南麓,誌溪碧波環繞,瑤華峰巒疊翠。一個(ge) 多世紀以來,滋蘭(lan) 樹蕙,桃李芬芳,名播三湘。
學校創辦至今,體(ti) 製迭更,名稱數易。箴言書(shu) 院(1854—1904)、校士館(1904—1906)、箴言學堂(1906—1912)、箴言學校(1912)、益陽縣立第二高等小學(1912—1924)、益陽縣立第一國民初級小學(1924—1938)、湖南省私立育才初級中學(1938—1950)、益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分校(1954—1955)、益陽縣第一初級中學(1955—1958)、益陽縣第一中學(1958—1994)、益陽市十一中(1995—2001)、华体汇体育电(2001—現在)。
曆屆校長發揚“公勇勤樸”的精神,秉承“嚴(yan) 謹求實,勤苦奮進”的校訓,規範管理,積極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人才近四萬(wan) 人。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路輝煌。1980年學校榮膺“湖南省重點中學”稱號。1983年高考,陳光培奪得全省理科第一名。1984年,曹立輝又摘取湖南高考理科狀元桂冠。1995年,學校通過“省一級學校”定級驗收,“湖南省重點中學”正式掛牌。1998年,被定為(wei) “湖南省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學校”,在高考中,趙誌偉(wei) 獲湖南省文科第一名。1999年,被評為(wei) “全國體(ti) 育衛生單位”。2000年,學校又被定為(wei) “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2004年,學校被定為(wei) “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2012年,學校被評為(wei) 湖南省“湖湘名校”。
為(wei) 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學校征地628畝(mu) ,投資1.5億(yi) 元,在碧雲(yun) 峰北麓,象鼻山上建起了一座嶄新的、現代化的新箴言中學,2004年8月整體(ti) 搬遷成功。
一、清代的箴言書(shu) 院(1854—1912)
清代鹹豐(feng) 時,政治腐敗,“盜賊”蜂起。身為(wei) 重臣的胡林翼決(jue) 心興(xing) 學育才。他以為(wei) :“將欲弭天下之亂(luan) ,終必自正學術培人才始。”
胡林翼,字貺生,號潤芝。清嘉慶17年(1812)6月出生在益陽縣泉交河長崗村;道光十六年(1836)中進士,列“殿試二甲第二十九名”;鹹豐(feng) 五年,任湖北巡撫;鹹豐(feng) 11年(1861)卒於(yu) 武昌,年僅(jin) 五十,與(yu) 曾國藩、左宗棠號為(wei) “鹹(豐(feng) )同(治)中興(xing) 三名臣”。
胡林翼將箴言書(shu) 院定址於(yu) 石筍瑤華山之南麓。書(shu) 院正式奠基於(yu) 鹹豐(feng) 三年(1853),主室中梁有書(shu) 曰:“鹹豐(feng) 三年修建”。原有房舍四進十棟96間,後增至108間,分為(wei) 主室、齋舍、講堂和正殿四部分。
書(shu) 院籌建之時,胡林翼休病在家,修建之時,正在巡撫任上,故書(shu) 院大小事務,均由其夫人陶靜娟主持(陶氏是兩(liang) 江總督、安化陶澍之女,道光皇帝曾收為(wei) 幹女,封公主),而直接負責營建的是蔡用錫和周開錫。
書(shu) 院建成後,胡林翼請內(nei) 閣大學士、兩(liang) 江總督,湘鄉(xiang) 人氏曾國藩和陝西總督、湘陰人氏左宗棠分別撰寫(xie) 了《箴言書(shu) 院記》。之後,又親(qin) 自撰寫(xie) 了《箴言書(shu) 院後記》。胡曾二人之文已刻石成碑,現存於(yu) 學校檔案室。
胡林翼及其父胡達源都是通過習(xi) 程朱之學入仕的,故胡林翼在創辦箴言書(shu) 院時一再強調:“先宮詹獨以宋諸儒之學,力踐諸其躬,蓋所謂卓然不惑者”,並強調在宋諸儒中“當以紫陽(朱熹的別號)涑水為(wei) 師”。這是吻合從(cong) 南宋末年到清末,朱熹的唯心主義(yi) 哲學成為(wei) 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的社會(hui) 形勢的。
胡林翼為(wei) 箴言書(shu) 院擬定了教學內(nei) 容,並指出了教學的重點:一是《朱子》、《小學》、《近思錄》諸書(shu) 。他說:“蓋先宮詹之誌,由宋五子上推孔孟之旨,尤嚴(yan) 於(yu) 公私義(yi) 利之際,始於(yu) 切近,以致遠大。”認為(wei) 要弄清“公私義(yi) 利”,必以《朱子》、《小學》、《近思錄》諸書(shu) 為(wei) 先。二是“三禮”,即《周禮》、《儀(yi) 禮》、《禮記》。三是《弟子箴言》,該書(shu) 乃其父自撰,作為(wei) 教學重點或有“唯親(qin) ”之嫌,但曾國藩評價(jia) 該書(shu) “自灑掃應對,及天地經綸,百家學術,靡不畢具。甄錄古人嘉言,衷以已意。辭淺而旨深要”,可見對學生大有裨益,應當是實情。
胡林翼還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ang) 。他主張“本理學、德、政事、言語、文章,一以貫之”,反對“徒視誦讀為(wei) 資文藝”。第一任山長為(wei) 此編寫(xie) 了《箴言書(shu) 院學程》,包括經、史、立身、治事、為(wei) 文五門。而“治事”一門,就包括了軍(jun) 事,地輿、政治、農(nong) 桑四類書(shu) 目。
箴言書(shu) 院實行山長負責製。山長每月講學二至三次,還要負責處理書(shu) 院事務。曆任山長皆為(wei) 品學兼優(you) 的名儒。如第一任山長湖北布政使、江蘇陽湖人莊受祺,是清代知名翰林侍講,他因病隱居桃花江,故胡林翼能聘其為(wei) 山長。接任山長中有名儒黃自元和王龍文(第十八任即最後一任山長)。黃自元,清代安化籍“探花”,著名書(shu) 法家,著述有《宋真宗禦注四十二章經》、《殿試卷》。王龍文,字澤寰,清季湘鄉(xiang) 籍“探花”,授翰林編修,著作有《平養(yang) 堂文編》10卷、《詩文集》20卷、《平養(yang) 堂疏稿》、《湘鄉(xiang) 篤袁君墓誌》、《湘鄉(xiang) 潘劉孝烈婦徵詩啟》。
書(shu) 院開辦後,每年主要招收本邑子弟約兩(liang) 百人就讀,當時也有以秀才附讀的。
由於(yu) 箴言書(shu) 院體(ti) 製完備,提倡“黜華賤”,崇“樸學”,故在開辦的四十多年內(nei) ,培養(yang) 了不少奇才,有清末舉(ju) 人羅德源、周成厚、夏玉忠、賈興(xing) 元;有民國年間教育家陳天倪、曾運乾、張德藩,民主革命烈士劉安幫,國民革命軍(jun) 將軍(jun) 蔡钜猷等。
清朝光緒30年(1904),清廷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箴言書(shu) 院當時被改為(wei) 校士館。館長為(wei) 王龍文。
光緒32年(1906)年8月,清廷明令“廢科舉(ju) 興(xing) 學堂”,遂更名為(wei) “箴言學堂”。堂長也是王龍文。學堂已屬近代教育,從(cong) 教學內(nei) 容、教學形式到教學方法,都有別於(yu) 書(shu) 院。書(shu) 院是采用學者講學、個(ge) 別鑽研、相互問答、集眾(zhong) 講解相結合的方法,以研習(xi) 儒家經籍為(wei) 主,而學堂則采取班級授課的形式和知識分科的教學方法,所學以近代科學為(wei) 主。
二、民國時期的變遷(1912-1949)
1912年,教學部宣布廢除清光緒30年頒布的學製,並製定了新學製。箴言書(shu) 院改為(wei) 箴言學校,以丁燮陶為(wei) 校長,旋定名縣立第二高等小學。1913年,曾紀庸繼任校長。1917年春,文澤棠繼任校長。1919年,熊運辰繼任校長。1918年,段全銓繼任校長。1920年至1922年,曹明毅繼任校長。1923年熊六田繼任校長。1924年三月,雪峰山土匪夜半侵入校內(nei) ,大肆劫掠,並綁去學生數十人,教員二人,幸團防兵圍剿始得脫險,而學校因之倒閉,房舍空廢。“原箴言書(shu) 院之契據藏書(shu) 於(yu) 1919年夏由胡祖蔭掃數取去,與(yu) 勸學所構訟。1920年,經大理院判決(jue) 歸還。惟田產(chan) 雖收回轉佃,而藏書(shu) 則仍儲(chu) 存鄉(xiang) 賢祠內(nei) ,其藏書(shu) 板本卷數具載《箴言書(shu) 院誌》。”
當時,學校采用了統一的課程設置:國文、算術、地理、曆史、常識、英文、音樂(le) 、體(ti) 育、圖畫、手工十門課程。學校聘請了較有名望的老師,如田懋齋、曾韻珂(二人均與(yu) 毛澤東(dong) 同學,其中曾韻珂和毛主席有過書(shu) 信交往)、劉旦初、張尚斌等。
第二高小共辦11個(ge) 班,學生500多人,這些學生在民主革命的浪潮中,成為(wei) 軍(jun) 政要人的不少。有國民革命軍(jun) 的高級將領夏楚中、劉璠、劉樹勳、劉漢人、萬(wan) 澤淦、賈運鴻,有中共中央領導人曾三,有革命烈士賈榮吉、陳三元等。
1924年教育局決(jue) 定各區籌建高小,原縣立高小一律裁撤,第二高小即停辦。第二高小停辦後,學校改為(wei) 縣立第一國民初級小學,因時辦時停,加上管理混亂(luan) ,故史料蕩然無存,史事無從(cong) 稽考。
1937年,抗日戰爭(zheng) 爆發後,長沙屢遭空襲,省政府決(jue) 定將大中學校遷往內(nei) 地進行疏散,箴言書(shu) 院舊址被定為(wei) 育才中學搬遷地。
湖南省私立育才中學是前清光緒年間由益陽曹攄倉(cang) 等人發起籌建而成,曾開辦四二一製中學班。中間停辦。1910年由益陽羅德源等人發起重建學校,校址在長沙樂(le) 古道巷複聖廟,1915年遷至長沙市水風井常寧試館,1918年遷至長沙市富雅裏,1919年1月遷至長沙局關(guan) 祠,1920年遷至長沙市益陽駐省公所,1921年遷至長沙師範舊址,1923年12月遷至長沙市瀏陽門外識字嶺。曆任校長有羅德源(1910—1914),夏聲駿(1915—1917),王祜(1918),賀寅午(1919),貝允昕(1920),文潤英(1920—1923),龔心印(1923—1951),龔力謙(1952),田愷元(1953)。1919年,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同誌曾就讀於(yu) 育才中學。
1938年上期,湖南省私立育才初級中學第七任校長龔心印率全校師生從(cong) 長沙識字嶺遷來箴言舊址,取代了名存實亡的第一國民初級小學。
育才中學遷來後,第一進和第二進中堂掛有當時省長王東(dong) 源、縣長王秉丞分別題贈的“教育救國”、“教育振興(xing) ”兩(liang) 塊金匾。
學校在箴言書(shu) 院開學時有8個(ge) 班,學生共348人。到1945年上學期統計時,累計畢業(ye) 學生(含長沙)已達二千七百五十人。
育才中學的課程設置,一如國民黨(dang) 中央教育部的規定。初中一年一期有公民、國語、算術、英語、動物、植物、音樂(le) 、美術、體(ti) 育;一年二期加楊少岩先生所編《代數》;二年級增設李友梅所譯《三S平麵幾何》及物理、化學、生理衛生;三年級增開楊少岩先生所編《初等三角學》。而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是育才中學注重勞動、體(ti) 育和愛國主義(yi) 精神教育。學校辦有農(nong) 場,學生每周二節勞動課,從(cong) 事蔬菜生產(chan) ,做到蔬菜自給。1940年所刻的“育才中學農(nong) 場”石碑現在尚存。學生每周兩(liang) 節體(ti) 育課,此外還有童子軍(jun) 操課。每周星期一第一節為(wei) 周會(hui) ,全校師生集合,龔校長與(yu) 教師輪流主講。每周還有演講,內(nei) 容都離不開抗日救國、振興(xing) 中華等話題。
為(wei) 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鼓勵師生進行學術研究,龔校長還組織成立了“箴言印刷局”,出版了教師大批的專(zhuan) 著、論文、詩集、對聯等。這些書(shu) 大部分為(wei) 湖南省圖書(shu) 館收藏。
良好的校紀校風,加上一批象張德之、胡有猷、顧大章、徐毅、田愷元那樣的名師,育才中學當時名氣很大,毗鄰數縣的學生前來就學的頗多。鼎盛時期在校學生達七百多人。
三、益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分校、第一初級中學時期(1950-1957)
1950年3月,湖南私立育才初級中學遷到鄧石橋,與(yu) 湖南私立蜚英中學合辦。育才中學遷走後,箴言書(shu) 院舊址改作了益陽縣第五區公所。育才中學的各種設備搬走,檔案則均作“敵檔”轉交縣人民政府檔案室。
1954年,益陽縣人民政府決(jue) 定,在箴言書(shu) 院舊址開辦初中班,作為(wei) 湖南省益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分校(本部設益陽縣城東(dong) 門考棚街——今益陽市三中,校長是田吉孚),分校的負責人是副教導主任周雨初。這一年分校招生四個(ge) 班(C1—C4),學生215人,教職工13人,隻設行政領導教導主任一人。
195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行文,成立益陽市,縣市分開。1月10日,省人民政府[55]府中學第0032號文件決(jue) 定,益陽縣立第一初級中學本部改為(wei) 益陽市第三中學,其分校定名為(wei) 益陽縣第一初級中學。何友卿同誌任校長,周雨初任教導主任,鍾凱任總務主任。學校行政的主要工作是如何擴大辦學規模,建立教育教學製度,教職工人數增加到25人,其中行政幹部3人,專(zhuan) 任教師13人,職員5人,工人4人。開初中一年級班2個(ge) ,103人,初中二年級班4個(ge) ,205人,總計308人。
1956年,何友卿校長調安化一中,安化一中諶士鼇調本校,成為(wei) 第二任校長,周雨初、鍾凱仍任原職。辦學規模繼續擴大,人數猛增,教職工增加到32人,其中專(zhuan) 任教師增加5人,職員增加2人。學生班級由原來的6個(ge) 增加到9個(ge) 班,人數449人。
1957年,諶士鼇任校長,周雨初、鍾凱分別任教導主任和總務主任。教職工人數為(wei) 33人,學生人數483人。
四、益陽縣一中時期(1958—1995)
1957年8月,學校經上級通知,改名為(wei) 湖南省益陽縣第一中學。學校開始設立益陽縣一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支部委員會(hui) ,賈貢任支部書(shu) 記。賈貢,男,1929年生,湖南省立第五師範畢業(ye) ,益陽縣人。諶士鼇任校長、賈貢兼教導主任、臧樂(le) 亭任總務主任。教職工發展到41人,學生發展到669人。
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學校歸石筍公社管理,修建了八間教學樓,號稱新八間(1997年拆掉,新建教學樓),校區麵積擴展到幾乎大半個(ge) 石筍村,除原有校園外,還有一個(ge) 包括20畝(mu) 水田,50畝(mu) 旱土,100多畝(mu) 山林的農(nong) 場。學校開始招收高中生二個(ge) 班,計94人。學校共13個(ge) 班,669人,教職員工41人。
1959年,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為(wei) 樊慶庭,校長為(wei) 諶士鼇,教導主任為(wei) 周雨初,總務主任仍為(wei) 臧樂(le) 亭。學製無論初、高中均為(wei) 三三製。這一年的工作思路仍是大力擴大規模,加快發展。初、高中一年級,都招了4個(ge) 班,全校學生總人數達943人,教職員工數達58人。
1960年,學校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為(wei) 周同福,兼任校長。教導任龔家佩,副主任夏德慕,總務主任夏子讓,團委書(shu) 記陽冬初。這年開始招初、高中五年一貫製班8個(ge) 班(C21—C28)497人,學校規模擴大到26個(ge) 班,學生總數1449人,教職工73人。
1961年,學校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為(wei) 樊慶庭,校長周同福,副校長遊新春,教導主任龔家佩、劉德燕,總務主任夏子讓,團委書(shu) 記陽冬初。到下半年,實行調整的方針,26個(ge) 班下放壓縮為(wei) 16個(ge) 班,學生為(wei) 713人,教師為(wei) 60人,校園麵積縮減,恢複到箴言書(shu) 院舊址範圍,學製又改為(wei) 初、高中三三製。1962年,文書(shu) 檔案散失,學生人數無報表,無可記。1963年,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為(wei) 周同福,校長吳振常,教導主任羅迪青,總務主任蔣國權,團委書(shu) 記陽冬初。學生人數銳減為(wei) 518人,教職員工39人。1964年,行政人員與(yu) 1963年相同,學生數為(wei) 541人,教職員工39人。1965年,增補教導主任劉觀伏,學生人數為(wei) 630人,教職員工為(wei) 40人。1966年下半年,張餘(yu) 田代理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正輝替代劉觀伏為(wei) 教務主任。教職員工為(wei) 41人,學生為(wei) 657人。“文化大革命”開始,原學校支部、行政人員靠邊站,由進駐的縣工作組掌握大權,領導一切。1967年,“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學校領導班子完全癱瘓,造反派各自為(wei) 政,學校停止招生。1968年,學校建立革命委員會(hui) ,曾寅生任革委會(hui) 主任,學生何桂元,學生羅慶餘(yu) 任革委會(hui) 副主任,學生人數為(wei) 450人,教職員工41人。1969年,學校劃歸石筍人民公社主管,更名為(wei) “石筍公社第一中學”,學製改為(wei) 初、高中二二分段製,郭菊芳接任革委會(hui) 主任,一直到1970年。
1971年,學校複歸益陽縣教育局主管,恢複原名,恢複健製,郭菊芳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革委主任,雷先庭任副書(shu) 記,兼革委副主任和政工組長,陳桂堯任教育組長。學校改為(wei) 春季始業(ye) ,2月13日縣革委政工組發出調令,將曾照賢等26位老師調入學校。至此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配齊。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恢複元氣,規範教育教學行為(wei) 。很快轉入正軌,學校被定為(wei) 縣屬重點中學,這一年成功地主辦了第一屆學校田徑運動會(hui) 。6月高二排(班)賀建國同學被選上39350部隊飛行員,光榮入伍,這是文革中所選送的第一個(ge) 飛行員。
1972年,學校行政增補姚賢鈞為(wei) 團委書(shu) 記,增補蔣國權為(wei) 後勤組長。學生人數達723人,教職員工37人。1973年,成立縣一中貧下中農(nong) 管理學校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李桃秀,副主任董嶽雲(yun) 、雷先庭。學生人數714人,教職員工38人。1974年,因改秋季畢業(ye) ,高中上期停止招生,初三延長半年畢業(ye) ,學生人數減到455人,教職員工41人。1975年上期情況與(yu) 1974年下期相同,人事未變,班級人數大體(ti) 一樣。下期,郭菊芳抽調搞中心工作,雷先庭同誌調區公所,學校由陳桂堯負總責,卜厚康代政工組長,熊才保代教育組長,易伏龍任團委書(shu) 記,蔣國權任後勤組長。1976年,張聲遠代理支部書(shu) 記,革委主任空缺,陳桂堯任教育組長,卜厚康任政工組長,姚賢鈞為(wei) 團委書(shu) 記,學生人數上升到600多人,教職員工40人。6月,高16班譚建平國學選上飛行員入保安二航校,學校被評為(wei) 縣和地區教育戰線先進單位。1977年,郭菊芳回到學校任革委主任,高考製度恢複。
1978年下期起學校不設革委會(hui) ,恢複“校長”稱呼,下設兩(liang) 處,教導處和總務處。郭菊芳同誌任校長,符合任副校長,陳桂堯任教導主任,曹湘輝任總務主任,卜厚康任團委書(shu) 記。從(cong) 1978年到1980年,學校行政班子穩定,師生狠批“讀書(shu) 無用論”和“無政府主義(yi) ”,大抓校風和學風建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學校很快恢複正常的教學秩序。同時下大力氣落實黨(dang) 的知識分子政策,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特別是教學骨幹的積極性。郭菊芳同誌胸懷寬廣,不僅(jin) 接收了本單位在“反右”和“文革”中被錯誤開除的同誌,如羅格正、曾明珠、黃鶚雷、胡以柏等,還接收了其他單位等待落實政策的如文世傑、崔肇升、李鳴、李哲凡等知識分子,使教學質量迅速提高。1978年高考升學率為(wei) 10%,名利益陽地區前茅,當年學校被定為(wei) 地屬重點中學。1979年高考升學率為(wei) 50.6%。1980年高考升學率為(wei) 62%,同年學校被定為(wei) 省屬重點中學,教師符衍禧同誌被評為(wei) 中學特級教師。此後,學校聲名鵲起,前來參觀取經者絡繹不絕。四川省教育廳廳長親(qin) 自帶隊訪問,還有來自廣東(dong) 、廣西以及本省的幾十個(ge) 教育參觀團。學校也派自己的領導和老師到江蘇、福建、上海、南京、武漢、湖北天門、長沙、常德、漢壽等地參加學習(xi) ,取長補短,學校出現了令人振奮的局麵。
1981年至1982年,學校行政班子稍有變動,校長仍為(wei) 郭菊芳,陳桂堯接替符合任副校長兼工會(hui) 主席,教導主任賀令聞、胡道吾,其他未變。學生人數增加到1056人,教職員工增加到85人。學校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克服片麵追求升學率的苗頭,大力加強德育、體(ti) 育教育,評選三好學生,采取德育一票否決(jue) 製度。還以59班為(wei) 試點,開始運用讚可夫、蘇霍姆林斯、葉聖陶等中外教育家的思想進行教育改革試驗。1982年12月學校被評為(wei) 省廣播操比賽先進單位、地區先進單位。學生素質全麵提升,1982年在地區級以上的各類競賽中有17人獲獎,其中曹樂(le) 生和盛晨光獲全國數學競賽省二等獎。高考升學率1981年為(wei) 61.5%,1982年為(wei) 76.2%,其中周正洪獲81屆(理)省第二名,周誌光獲1982屆理科省第三名,陳樂(le) 田獲文科益陽地區第一名。1981屆有蔣飛虎同學錄入北大,1982屆有文健強、曾國清、李旭、程平錄入清華、北大。
兩(liang) 年間,新修二十間教室和教學大樓一棟,新修可供860人住宿的學生宿舍大樓一棟。
1983年,郭菊芳任校長,卜厚康任副支書(shu) ,陳桂堯、賀令聞任副校長,胡道吾任教導主任,曹湘輝任總務主任,賈經建代團委書(shu) 記,增設校辦工廠,羅敦義(yi) 任廠長。1984年行政領導隻有張劍輝接替團委書(shu) 記職務,蔡坤龍任工會(hui) 主席,其餘(yu) 未變。1985年,賀令聞任校長,增補吳德輝為(wei) 副校長,教務主任為(wei) 郭尚龍,增設政教處,劉建奇任主任,祝年春任體(ti) 衛主任,校辦工廠由廠長鄒夢蘭(lan) 接替,團委書(shu) 記為(wei) 邱興(xing) 華,學生人數增加到到1203人,教職員工增加到100人。1985年,校長為(wei) 徐少青,吳德輝兼工會(hui) 主席,陳放軍(jun) 任團委書(shu) 記,潘學良任團委副書(shu) 記,其餘(yu) 行政領導與(yu) 1984年相同,學生人數1223人,教職員工102人。
在1983—1985年這幾年時間裏,學校開展傳(chuan) 授知識與(yu) 培養(yang) 能力、開發智力的關(guan) 係的大討論,統一了認識,要求在教學中既要注重打好學生的知識基礎,又要重視培養(yang) 能力,開發智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學科活動和文體(ti) 活動,鼓勵學生搞小創作、小發明,舉(ju) 辦各種科學知識講座,開好職業(ye) 技術課,效果很好。教師中湧現了一大批先進分子,崔龍應獲“全國優(you) 秀班主任”稱號(1983),賀令聞被評為(wei) 益陽縣“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1983),符衍禧、徐少青成為(wei) 益陽教育戰線,“為(wei) 四化立新功和五講四美為(wei) 人師表活動”的一等功臣(1982),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wei) 先進集體(ti) 。高考升學持續攀升,1983年為(wei) 62%、1984年為(wei) 74%、1985年為(wei) 79.3%。其中1983年陳光培同學奪理科全省第一名,錄入清華。文史類曾誌安奪地區第一名,1984年曹立輝奪理科全省第一名,1985年張孟陽奪理科全省第七名,1984年有謝躍飛、盛晨光、曹慧泉、蔡激文、隆範新錄入清華北大,1985年有彭燁、文鳳雛、盛浩良錄入清華北大。三年中,有68人次獲地區以上競賽獎勵,其中有15人次獲全國競賽的省級國家級一、二等獎。
1986—1989年,校長為(wei) 徐少青,副校長為(wei) 吳德輝、陳桂堯、郭菊芳、肖桂毅,從(cong) 1988年起工會(hui) 主席為(wei) 劉伯瑜,辦公室主任為(wei) 祝年春,其他行政人員未變。學生人數分別為(wei) 1223人、1254人、1148人、1036人。教職工人數分別為(wei) 105人、101人、102人、99人。在這幾年時間裏,學校大力提倡探索創造總結具有特色的課型和教學方法,學校成為(wei) 益陽縣乃至益陽地區開展教學練兵比武活動的場所,陶世群、陳林生等老師經常為(wei) 縣和益陽地區舉(ju) 行公開課。學生德、智、體(ti) 得到全麵發展,三年中受地區以上表揚的優(you) 秀學生達80人次,高考升學率均維持在65%左右。袁誌宏奪1989年高考理科全省第二名,錄入北大清華的有卜繼軍(jun) 、譚琦、李劍波(1986)、胡佑安、張偉(wei) 、董安民、劉若愚(1987)、劉旭陽、劉薇、周健、湯連湘、史迎軍(jun) (1988)、陽小平、陳國斌、袁誌宏、符好英(1989),錄入大學少年班的有王曉蓉。三年中參加各類競賽獲地區級以上獎勵的有118人次,其中獲省級國家級一、二等獎的有18人次。1986年10月,在益陽地區重點中學田徑運動會(hui) 上獲男子團體(ti) 總分第二名,女子團體(ti) 總分第一名,11月參加省第六屆中學生運動會(hui) ,奪金牌一塊,銀牌、銅牌各兩(liang) 塊。11月祝年春同誌代表湖南省參加了在河北邯鄲召開的“全國學校體(ti) 育衛生管理機構工作交流論證會(hui) ”,並在會(hui) 上宣讀《論體(ti) 衛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論文。1988年11月,周命津老師被評為(wei) 湖南省實驗和儀(yi) 器工作先進工作者。同年,陳紅麗(li) 獲益陽地區中小學生比賽高中組一等獎。
1990—1994年,吳德輝同誌任校長,副校長郭尚龍,教導主任陳林生,辦公室主任陶世群,總務主任文樂(le) 耕,團委書(shu) 記匡巍旻,工廠廠長鄒夢蘭(lan) ,工會(hui) 主席劉伯瑜。從(cong) 1992年起,增補副校長趙遠播,祝年春改任副校長,增加教導處副主任蔡明陽,匡巍旻改任辦室主任,潘學良接任團委書(shu) 記。學生人數分別為(wei) 1074人、1014人、1017人、1189人、1507人,教職工人數分別為(wei) 99人、98人、101人、108人、117人。在這五年時間裏,學校的目標是辦成“示範性、實驗性、高質量、有特色”的全國一流名校。學校做了幾件大事:1、學校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強化學校內(nei) 部管理,克服重複教育,不收插班生、複讀生,使之真正從(cong) 應試教育轉到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軌道上來;2、推進教育改革,向課堂50分鍾要質量,向管理要質量;3、重點加強規章製度的量化評估,先後製訂出了《益陽縣一中班級考核規則》、《益陽縣一中教職工結構工資執行方案》、《益陽縣一中領導、教師相互聽課製度》;4、加快校園硬環境建設,4300平方米的科技樓峻工(1994.10),130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落成(1994.10),200米風雨跑道峻工(1994.10),1350平方米的退休教師住宿樓峻工(1993);5、1994年10月1日成功舉(ju) 辦140周年校慶活動,單位代表和各類來賓共3900多人,區長張德輝、區委書(shu) 記何必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高考連年豐(feng) 收,上線率1990年為(wei) 28%、1991年為(wei) 41.3%、1992年為(wei) 53.4%、1993年為(wei) 71%、1994年為(wei) 72%。高分尖子有李鵬飛獲文史類全省第三名(1991),舍海威獲文史類第十三名(1994)。錄入清華北大的有:1990年徐瑾,1991年李鵬飛、肖振勳、楊智良、葉劍波,1992年李劍波、陳立文、王盛華、鄧迎芳、文平飛、桂大為(wei) 、鄧悅,1993年楊希、晏平,1994年薛星星、黎軍(jun) 、蔡建群。錄入大學少年班有4人,任繼紅(1991)、孫小彥(1991)、曹恒(1992)、張亞(ya) 峰(1994)。參加各類競賽,獲地級以上獎勵的有168人次,其中獲省級以上獎勵的39人次。文藝節目《外婆的紅木廂》獲湖南省重點中學文藝調演一等獎(1994)。
教師中有許多同誌立功受獎。其中吳德輝同誌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教師(1992),符長生同誌評為(wei) 湖南省高中畢業(ye) 會(hui) 考先進工作者。趙遠播被評為(wei) 湖南省優(you) 秀教師(1991),祝年春被評為(wei) 全國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先進工作者。
五、益陽市十一中時期(1995—2001)
1994年益陽撤地建市,原來的益陽縣改為(wei) 益陽市赫山區,故學校更名為(wei) 益陽市十一中,歸益陽市赫山區教育局管理。
1995年,校長為(wei) 吳德輝,趙遠播、祝年春、陳林生任副校長,蔡明陽任教導主任,晏柏庭任政教主任,匡巍旻任辦公室主任,文樂(le) 耕任總務主任,潘學良任教導處副主任,陳非凡任團委書(shu) 記,劉伯瑜任工會(hui) 主席。學生人數1537人,教職員工127人。高考升學率為(wei) 62.7%,有鄧治國、卜波錄入清華。在這一年,晏佐斌老師被評為(wei) 湖南省勞動模範,劉伯瑜老師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教師”。
1996年,行政領導大部分未變,與(yu) 1995相同,教導主任蔡明陽同誌調離,由晏柏庭繼任教務主任,曾定安提拔為(wei) 政教主任。這一年學校重點抓學生全麵素質的提高。尤其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政教處出台了《益陽市十一中學生教育管理條例》(初稿),後來的《华体汇体育电學生教育管理條例》歸納為(wei) 24項,就是在初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校開始將以往的田徑運動會(hui) 和元旦文藝匯演合並為(wei) “益陽市十一中科學藝術體(ti) 育節”(簡稱藝體(ti) 節),規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左右召開,曆時3—5天。這種藝體(ti) 節是對學生科技作品的創作,文學藝術的創作表演以及體(ti) 育技能的一次大檢閱,在師生中產(chan) 生強烈影響,受到社會(hui) 好評。這年,參加了湖南省第二屆重點中學文藝調演,選送的節目得一個(ge) 一等獎和一個(ge) 二等獎。高考又創新高,上線率達68.3%,有陳瑞明、徐元、蔡琦、彭澎錄入清華和北大,其中陳瑞明為(wei) 理科市狀元(省列14名),徐元為(wei) 文科市狀元(省列8名)。以曾定安老師為(wei) 班主任、葉聖龍(數)、張延安(語)、胡玲英(英)、曾日成(物)等老師為(wei) 任課教師的119班上線率達100%,開創了學校曆史上班級升學率最高的紀錄。參加各類競賽得市級以上獎勵的人數為(wei) 52人次,其中蔡琦獲全國中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陳瑞明獲省級物理競賽二等獎。學校大張旗鼓地開展了“學雷鋒、送溫暖、樹新風”活動,學生做好人好事1500人次,捐錢、捐糧、捐物總價(jia) 值9400元,學校還舉(ju) 辦了“情係災區”的獻愛心活動,向災區學生捐款8000多元,獲得各種獎勵、錦旗125件。一年中,確立教改實驗課題17個(ge) ,教師在省級以上發表教學論文5篇獲區級以上獎勵的優(you) 秀論文18篇,其中有2篇獲省一等獎。
1997年,行政領導與(yu) 1996年相同。學生人數為(wei) 1509人,教職工總數為(wei) 143人。這一年,學校在繼續重視教育教學的同時,重點抓了硬件建設。拆掉了新八間,投資100萬(wan) 元,建起了有20個(ge) 教室的現代化新教學樓。投資50萬(wan) 元建起了一個(ge) 高標準的遊泳池。投資150萬(wan) 元開始興(xing) 建400米跑道的標準田徑運場。課外活動小組全麵發展,分五類:文化類、科技類、藝術類、體(ti) 育類、其他類。學生開始成立了各種協會(hui) 如“籃協”、“足協”、“乒協”等,學生中活動小組共37個(ge) ,參加人數達1325人,普級率94%。畢業(ye) 會(hui) 考合格率為(wei) 94%,高考升學率為(wei) 62.8%,盛建武、周進波、葉誌強、郭武錄入清華北大,其中盛建武為(wei) 理科市狀元(省列18名)。以晏佐斌老師為(wei) 班主任,以晏柏庭(語)、歐春芳(英)、曾日成(物)、匡魏旻(化)為(wei) 任課教師的124班,上線率為(wei) 98%。學生在各類競賽中獲市級以上獎勵的95人次,其中省級以上的2人次。
1998年,行政領導與(yu) 1997年相同。這一年的工作思路是全方位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師素質。為(wei) 了實現這個(ge) 目標,學校出台了《班級考核細則》,由政教處嚴(yan) 格實施。實施了《課堂45分鍾工程》,由教導處定期檢查落實。學校還出台了《骨幹教師評聘方案》,確定了鄧迪全、晏佐彬、吳德輝、趙遠播、賈建勳、晏柏庭、祝年春、蔡浩、李錫章、張延安、李恩普、文樂(le) 耕、羅正傑、匡魏旻、嶽建福、曾定安、熊世民、歐春芳、鄭尚、徐誌才、徐正香、周平波、曾日成、羅定安、徐巧雲(yun) 、艾勝權、夏潔、雷玉蘭(lan) 、潘學良、葉勝龍、胡國文等骨幹教師,每月每人發骨幹津貼200元。學校還出台了《老帶新方案》,由管教學的趙遠播副校長組織三十歲以下的新教師向老教師拜師學藝。團委發起了為(wei) 152班羅誌(患眼病)獻愛心活動,全校師生捐款12000元,使羅誌同學及時開刀救治,免於(yu) 失明。高考上線率為(wei) 62.14%,有王毅、卜丹、何國華、趙誌偉(wei) 錄入北大清華。以張延安為(wei) 班主任、鄧迪全(數)、歐春芳(外)、夏潔(政)、林鎮國(史)為(wei) 任課教師的139班有5位學生進入省100名之內(nei) :趙誌偉(wei) (第一名)、胡琴(外語類8名,純文類59名)、賴小妹(純文類54名)、吳蓉(純文類89名)、劉葳(外語類17名,純文類97名)。在數、理、化、生各科競賽中有95人次獲市級以上獎勵,其中省級獎6人次。10月,400米田徑場峻工,12月投資80萬(wan) 元的校門至花橋的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峻工。
1999年,行政班子中,李恩普接替文樂(le) 耕任總務主任,其餘(yu) 行政領導皆與(yu) 1998年相同。這一年是教師素質提高年,拜師活動大出成效,有32位教師參加各級公開課比武,有30位教師達到省一級水平。學生做好事1485人次,創造曆史新高。會(hui) 考合格率達99.8%。高考由於(yu) 高校擴招,上線率達81.3%,本科上線率達52%,是曆史上最高的,其中蔡慧穎、陳卓卓、李歡錄入清華北大。參加省重點中學文藝調演,聲樂(le) 節目和器樂(le) 節目均獲三等獎。學校女子籃球隊參加省青少年籃球賽獲全省第三名。參加全省傳(chuan) 統校田徑運動會(hui) 奪得四金一銅。這一年,成立了“陳樂(le) 田獎學基金會(hui) ”。陳樂(le) 田,男,資陽區茈湖口人,1982年高考以益陽文科第一名由本校走進中山大學,1999年回校拜訪班主任鄧迪全老師,出資80萬(wan) 援建母校圖書(shu) 館,每年出資10萬(wan) 設立獎學基金會(hui) 。首屆“園丁獎”獲得者為(wei) 鄧迪全和符長生老師。晏柏庭老師被評為(wei) 全國模範教師。
2000年,行政班子提升曾定安接替陳林生任副校長,陳非凡改任政教主任,曹臘生任團委書(shu) 記。其餘(yu) 的行政領導同上一年。5月,投資80萬(wan) 元的樂(le) 田圖書(shu) 館落成,舉(ju) 行了隆重的剪彩儀(yi) 式。6月省教育廳批準學校自行組織會(hui) 考。區教育局同意擴大學校辦學規模,計劃新增校園30畝(mu) ,擴建一棟教學樓,兩(liang) 棟學生宿舍,四個(ge) 籃球場,二個(ge) 排球場,計劃投資500萬(wan) 。這年高考上線率為(wei) 76.75%,其中湯凱錄入清華大學。
六、箴言中學時期(2001—現在)
2001年5月,益陽市人民政府下文,批準了我校要求更名的報告,從(cong) 此,益陽市十一中更名為(wei) 华体汇体育电。這年8月,祝年春任校長、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吳德輝同誌隻擔任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曾定安任副校長兼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晏柏庭任教導主任兼工會(hui) 主席,匡魏旻任辦公室主任,政教處更名為(wei) 學生處,陳非凡任主任,團委書(shu) 記為(wei) 曹臘生。高一開始擴招,招了15個(ge) 班,全校學生總人數達到2140人,教職員工達到170人。硬件建設獲大進展,建有一棟教學樓,兩(liang) 棟學生宿舍的八裏坪新校區開始啟用,新建的四棟教師公寓峻工。高考奪得三個(ge) 全市第一:上600分的63人,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三;本科線上線率70%,為(wei) 全市第一;文科平均493.63分,理科平均534.31分,分別比全市第二名高47.39分和44.06分,為(wei) 全市第一。建形象工程,鼓勵教師成名成家,教師成果累累。匡魏旻、夏潔完成了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蔡雄輝、周平波、徐誌才、徐正香完成了省級骨幹教師培訓,張延安老師被評為(wei) 湖南省優(you) 秀教師,歐春芳老師被評為(wei) 益陽市勞動模範。劉成老師、賀健康老師、羅正傑老師、匡魏旻老師的教研課題獲得省級立項。羅欣歆老師輔導的文學社獲“全國優(you) 秀文學社”稱號,《瑤華風》被認定為(wei) 全國文學社“示範刊物”。校女子籃球隊參加第四屆青少年籃球比賽獲第五名,徐巧雲(yun) 老師被評為(wei) 省級優(you) 秀教練員。在湖南省中學生田徑錦標賽中,學生顏澤軍(jun) 獲男子七項全能銀牌,徐兆斌獲男子100米第三名,葉玲獲女子400米第四名。在湖南省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第七屆田徑運動會(hui) 上,賀嘉獲三級跳遠金牌,打破省紀錄,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李寅科獲男子100米銀牌,李飛獲男子200米銅牌,曹萍獲女子跳遠銅牌。學科競賽獲省級獎勵15人次。
2002年8月,吳德輝同誌退居二線,原益陽市十七中校長餘(yu) 建平同誌繼任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校長是祝年春,副校長是曾定安、匡魏旻,辦公室主任曹臘生,教務主任熊世民,總務主任謝湘佳,學生處主任陳非凡,團委書(shu) 記段敏,工會(hui) 主席為(wei) 李恩普。新設教育科學研究室,由羅正傑老師任主任,提拔了幾位年輕老師,何騰、孟衛中任教務處副主任,蔡雄輝任教科室副主任,羅欣歆、劉成任辦公室副主任。繼續擴招,高中達39個(ge) 班,初中6個(ge) 班,學生總數達3041人,教職工總數達195人。這一年,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三全管理模式:即“全員參與(yu) ”、“全麵管理”、“全程管理”。開展了“打擊侵權資版,保護知識產(chan) 權”萬(wan) 人簽名活動。開展了幫困捐款活動,兩(liang) 次捐款共24498.3元。研究性學習(xi) 全麵鋪開,高二結題95項,立項146項,高一立項180項。高考上600分的46人,錄入本科以上院校的有300多人,其中廖曉雄、黃世恩錄入清華大學。學校承擔省級、國家級研究課題5個(ge) ,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8篇,有8篇獲國家級獎勵。學生發表作品52篇。7月,學校被中國寫(xie) 作學會(hui) 授予“創新寫(xie) 作基地”牌匾。9月在湖南省“九運會(hui) ”上,我校女子籃球隊代表益陽市參賽獲銅牌並獲“體(ti) 育道德風尚獎”。11月,學校順利通過省督導評估。11月,學校與(yu) 沅江市一中、益陽市一中聯合成功承辦了湖南省教育學會(hui) 中學後勤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年會(hui) 。12月,征地363畝(mu) ,總投資一億(yi) 元的異地擴建工程在龍光橋長坡嶺村動工。
2003年,餘(yu) 建平同誌任校長兼黨(dang) 總支書(shu) 記,8月增補何紹勝、蔡奇文兩(liang) 同誌為(wei) 副校長,段敏改任學生處主任,劉順利任團委書(shu) 記,其餘(yu) 行政領導與(yu) 2002年相同。高中部每個(ge) 年級均為(wei) 15個(ge) 班,初中部5個(ge) 班,初一停止招生,學生總數達3305人。這一年的工作重心是從(cong) 嚴(yan) 治校,嚴(yan) 謹治教。修訂了《學生教育管理條例》,各班實行了值日班長製,組織了五組老師外出參觀學習(xi) 。高考,考上本科396人,重點本科125人,其中鄧益平、邱學文、張璐錄入清華北大。各類競賽獲市級以上獎勵的有37人次。學校文學社員有90多篇作品獲獎或發表。熊向武老師出版散文詩集《心花》。6月,女子籃球隊參加2003年湖南省中學生“天女杯”籃球賽獲第五名,有四位同學被評為(wei) 為(wei) 優(you) 秀運動員。7月,老教師鄧迪全被評為(wei) 市級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8月,異地擴建工程舉(ju) 行了奠基儀(yi) 式。
2004年1月—10月,餘(yu) 建平同誌任校長兼黨(dang) 總支書(shu) 記,11月,餘(yu) 建平同誌調赫山區教育局工作,李建成同誌任校長,周明同誌任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增設服務中心,由萬(wan) 光輝同誌任主任。其餘(yu) 行政領導與(yu) 2003年相同。各年級組,設立年級主任一職,彭朝輝、嶽建福、蔡浩分別為(wei) 一、二、三年級主任,參加行政會(hui) 議。高一擴招為(wei) 30個(ge) 班,初中隻剩初三兩(liang) 個(ge) 班,班數達61個(ge) ,學生總人數達4225人,教職工總數達258人。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思路是:全麵實現目標管理,讓每一個(ge) 人在各自的起跑線上跑出自己的最快速度。8月,學校整體(ti) 搬遷到龍光橋鎮長坡嶺村。學校完成投資1.2億(yi) 元,征地擴大到628畝(mu) ,新建了豪華氣派的教學樓三棟,科技樓2棟,藝術樓、生活樓、信息樓、圖書(shu) 館、體(ti) 育館各一棟,學生公寓6棟,教師公寓6棟,擁有400米塑膠環形跑道的高標準足球場一個(ge) ,全麵開通校園網、校園廣播係統、電子監控係統,有電腦室、電子備課室及多媒體(ti) 教室共90多個(ge) :現代教學設備一應俱全。8月28日,“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在我校掛牌。9月,我校老教師鄧迪全老師被授予湖南省優(you) 秀教師稱號,張延安老師被授予全國模範教師和全國中小學優(you) 秀班主任稱號,益陽教育電視台錄製了人物專(zhuan) 題報導。10月,學校修訂出台《箴言中學目標管理手冊(ce) 》。11月出台《年級組管理規程》。11月學校女子籃球隊參加省中學女子籃球賽,榮獲第三名。11月,何界華老師(地理)、張靖安老師(語文)在湖南省青年教師教學比武中獲一等獎,劉朝陽老師(地理)獲二等獎。全年,教師所寫(xie) 的論文有85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有15篇獲省級獎勵。高考上本科線521人占總人數的54%,其中上重點線的人數為(wei) 195人,蔡盛林(文科市狀元)、黃靚(文科市二名)、魯碧珍(文科市四名)、徐樂(le) (理科區一名)錄入清華大學。學生參加各類比賽獲市級以上獎勵150多人次。
2005年,李建成同誌任校長,周明同誌任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除祝年春同誌離任外,其餘(yu) 行政領導與(yu) 2004年相同。這一年,高一繼續招收30個(ge) 班級,學校隻有高中班級,班級數達76個(ge) ,學生總人數達5137人,教職工總數達287人。為(wei) 規範教學教研管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全體(ti) 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學校製定了《箴言中學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及實施辦法》、《箴言中學結構工資製〈補充規定〉》、《期末學科獎勵辦法》,推行骨幹教師津貼。學校搬遷到新校區後第一次成為(wei) 高考考點,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高考組考工作,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學校共有937位同學參加高考,在高考中取得了本科升學率全市第一(上線人數770人),文科考生曾翌總分全市第一,周雯妍被清華大學錄取。8月份,省委書(shu) 記楊正午來校視察,對學校工作予以高度評價(jia) 。高二學生熊逸邈暑假參加中央電視一台《三星智力快車》競賽,獲得周冠軍(jun) ,成為(wei) 湖南省五所名校的參賽選手中唯一獲獎選手。9月,學校組隊參加湖南省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比賽獲得兩(liang) 金一銀的好成績。10月份參加湖南省青少年男子籃球賽獲得第三名。為(wei) 督促教師練好“內(nei) 功”,積極工作,學校采取考試辦法,實行一年一聘,堅決(jue) 做到“優(you) 勝劣汰、能上能下”。暑假期間,學校組織全校教師進行一次文化考試,實行末位淘汰製。對新進教師嚴(yan) 把“考試、試教、考核”關(guan) ,麵向社會(hui) 公開招聘,通過嚴(yan) 格考試招聘優(you) 秀教師47名。在益陽市各學科2005屆高三學科教學研討會(hui) 上,我校段敏等兩(liang) 位老師為(wei) 大會(hui) 上示範課,有徐高明等三位老師在大會(hui) 上作專(zhuan) 題發言,並獲得一致好評。由於(yu) 教師潛心教研,全年獲得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課題中期成果獎2項,市級優(you) 秀課件製作獎8項。有2篇論文獲國家級獎,6篇獲省級獎,84篇獲市級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5篇。
2006年,行政領導沒有變化,與(yu) 2005年相同。高一招收30個(ge) 班,至此每個(ge) 年級班數均達到30個(ge) ,學生總人數達到5988人,教職工人數達311人。這年以爭(zheng) 創國家級示範高中為(wei) 目標,按照“優(you) 化環境求美,規範管理求新,突出質量求優(you) ,發展個(ge) 性求特”的興(xing) 校策略,著力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努力優(you) 化育人環境,取得了軟件與(yu) 硬件雙創,教師與(yu) 學生共贏的可喜成績。學校共有1051名學生參考,其中一本上線人數203人,二本以上上線人數505人;600分以上人數61人,其中曾龍德同學以657分的成績奪得益陽市區理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學生參加數、理、化、生奧賽,獲市級獎176個(ge) ,省級獎18個(ge) ,在全國生物聯賽中,陳武、張榮華兩(liang) 位同學獲全國二等獎,吳平等四位同學獲全國三等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有8件作品獲區市級獎勵,其中李楊同學創作的作品《節能涼開水發生器》獲省級銀獎。全校教師撰寫(xie) 的教研教改論文獲省級以上獎勵8項,獲市以上獎勵35項,獲區級以上獎勵118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6篇;教師製作的電子作品(含課件)獲省級以上獎勵6項,獲市級以上獎勵32項。3月份學校順利通過省現代實驗技術學校複查,11月份順利通過省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學校督導評估,並被評為(wei) “湖南省優(you) 秀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學校”。 由於(yu) 工作成績顯著,學校先後獲得了“益陽市基層示範黨(dang) 組織”“湖南省貫徹體(ti) 育條例先進單位”“湖南省十五課題研究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工會(hui) 被授予“益陽市模範教工之家”。
2007年,行政領導大部分未變,8月份黨(dang) 委書(shu) 記周明同誌和副校長匡巍旻同誌調任至赫山區教育局。由校長李建成同誌兼任黨(dang) 委書(shu) 記增補熊世民同誌為(wei) 副校長,彭朝暉同誌任教務主任。學生總人數達到6741人,教職工人數達325人。這一年是箴言中學奮發圖強的一年,向社會(hui) 各界展示了異地搬遷後的階段性辦學成果,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開創了箴言中學發展的嶄新局麵。高考一本以上人數412人,二本以上人數860人,均為(wei) 全市最多,600分以上人數54人,占全市三分之一強,全市理科前10名,我校占有5名,全市文科前10名,我校占有3名,胡婷、彭星宇兩(liang) 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暑假期間,承辦了湖南省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學校第十屆田徑運動會(hui) ,本次運動會(hui) 規模之大、規格之高遠遠勝過以往任何一屆運動會(hui) ,獲得了上級領導及參賽學校的高度評價(jia) 。11月中旬,為(wei) 了加強與(yu) 兄弟學校的教學交流,向社會(hui) 各界匯報我校的課改實驗成果,第一次推出了大型教學開放日活動。這次活動我們(men) 迎來了寧鄉(xiang) 一中、南縣一中等省內(nei) 20多所學校、500多名教師的積極參與(yu) 。《益陽日報》、益陽電視台對此作了專(zhuan) 題報道,在社會(hui) 上產(chan) 生了很好的反響。教師隊伍中湧現了一大批愛崗敬業(ye) ,奮發有為(wei) 的教師,其中李恩普老師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教師,張延安老師獲湖南省教育教學最高獎——徐特立教育獎,曾定安老師被評為(wei) 湖南省優(you) 秀教師,曾定安、羅正傑、劉成、沈世傑老師被評為(wei) 益陽市名師,張延安、羅利人老師被評為(wei) 益陽市名班主任。教師撰寫(xie) 的論文有13篇獲省級獎,32篇獲市級獎,有22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師製作的課件有26項獲省市級獎勵;羅正傑老師主持研究的課題《班主任與(yu) 學生關(guan) 係的研究》獲省一等獎,劉成老師主研究的課題《地方文化的語文教育功能研究》獲市一等獎,張獻芝老師在益陽市化學實驗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2008年8月,由蔡奇文同誌擔任校長,李建成同誌任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增補曹臘生同誌為(wei) 副校長,徐麗(li) 萍同誌任工會(hui) 主席,劉浩波同誌任服務中心主任,辦公室主任由曹臘生同誌兼任。這一年對學校來說是勝利的一年,是成功的一年。學校抓住督導評估機遇,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投資200多萬(wan) 元裝備了體(ti) 育館和藝術樓;圖書(shu) 館新購圖書(shu) 20萬(wan) 冊(ce) ,並全部實現信息化管理;新建了高檔次的校史陳列館、工會(hui) 活動室;裝備了12間多媒體(ti) 教室;為(wei) 進一步美化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修砌了文化牆、校訓碑,栽種了各種名貴樹木。在全體(ti) 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順利通過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督導評估,被評為(wei) 優(you) 秀等級。這年高考,學校居全市文理科前100名的有40人,為(wei) 全市第一,其中何晟同學被錄入北京大學;一本上線人數385人,二本上線人數972人,其上線人數、上線率均列益陽市第一。文科語文、數學、英語、理科語文的平均分為(wei) 全市第一名,理科英語平均分為(wei) 全市第二名。教師隊伍中湧現了一大批愛崗敬業(ye) ,奮發有為(wei) 的教師,其中羅正傑、劉成老師晉升為(wei) 特級教師,左國勳、周虎飛、賈政軍(jun) 老師被評為(wei) 益陽市優(you) 秀教師,卜誌剛老師執教的地理課獲湖南省一等獎,蔡誌勇、夏妙芬老師參加市級教學比武獲得一等獎。教師撰寫(xie) 的論文有67篇獲省市級獎,有18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師製作的課件有63項獲市級獎勵;學校專(zhuan) 家編輯出版了《魅力益陽》和《品德 榜樣 力量》兩(liang) 本校本課程。全年派出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科教學研討會(hui) 達180多人次,邀請省內(nei) 外知名教授、學者作專(zhuan) 題報告3次,承辦市區級高三學科會(hui) 2次、“湘中八校”英語學科會(hui) 1次。教務處、團委有計劃、有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素質教育活動。學校文學社被評為(wei) “全國示範文學社團”;科技創新協會(hui) 發展會(hui) 員600多名,還率先組建立了益陽市第一間機器人實驗室;陳思同學獲首屆湖南省作文聯賽特等獎;賈立元同學參加國家“電網杯”全球華人征文比賽獲全國優(you) 勝獎;肖宏宇等三位同學參加第八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獲湖南省金獎、全國銀獎,施濤等兩(liang) 位同學參加全國機器人環保項目決(jue) 賽獲全國金獎;學校女籃參加湖南省青少年籃球賽獲得第四名。
2009年8月,李建成同誌調任至赫山區教育局,由校長蔡奇文同誌兼任黨(dang) 委書(shu) 記,增補劉浩波、符汝男、段敏同誌為(wei) 副校長,曾定安同誌改任工會(hui) 主席,賈政軍(jun) 同誌擔任辦公室主任,彭雲(yun) 同誌任政教主任,劉成同誌任教科室主任。這一年,學校圍繞創“省級一流示範中學”的奮鬥目標,上下一心,紮實工作,克服了種種困難,用汗水和智慧換來了學校優(you) 異的辦學成績和良好的社會(hui) 聲譽。高考600分以上31人,一本上線403人,二本上線1016人,其本科上線人數、上線率均列全市第一名。劉文婷同學以總分621分獲得益陽市應屆考生文科第一名,賈喆武同學以645分的優(you) 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高考語文、文綜總分獲得全市第一名。2007級學業(ye) 水平考試,一次性合格率為(wei) 98.16%,其中810分(總分900分)以上人數達1755名,其合格率、優(you) 秀率、平均分數以絕對優(you) 勢居全市第一,在全省也名列前茅,因此受到省教育廳的特別表彰。學生參加數、理、化、生奧賽,獲省級獎15人,獲市級獎206人;參加“改革開放30年”征文比賽,黃真才同學獲省二等獎,陳亦歌、盧娜同學獲省三等獎;參加區教育局組織的《我為(wei) 祖國添光彩》演講比賽,雷響同學獲中學組特等獎;參加省教科院、省校園文聯等單位聯合組織的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征文大賽,章宇瀟同學獲特等獎,龍翼翔等四名同學獲一等獎;參加《語文報》組織的作文比賽,李揚同學獲全國二等獎;參加湖南省科技創新大賽、湖南省中小學機器人聯賽,文亮、郭應等同學獲得銀牌5枚、銅牌1枚。同時教師隊伍整體(ti) 素質全麵提高。這一年,學校有1人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教師,2人被評為(wei) 市級優(you) 秀教師,20人被評為(wei) 赫山區名師。張正容老師參加湖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比武榮獲一等獎;葉放武老師參加湖南省中學曆史課堂教學比武榮獲一等獎;蔡範青老師參加湖南省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比武榮獲二等獎;張翠翠老師參加湖南省普通高中化學新課程優(you) 質課評比榮獲一等獎;張翠翠、劉昊老師參加湖南省中學理化生教師實驗創新大賽分獲二、三等獎;劉成老師主持研究的課題“網絡環境下青少年道德培養(yang) 對策研究”獲湖南省中期成果一等獎;李雲(yun) 鋒老師主持研究的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課程教學方式和學習(xi) 方式創新研究”獲湖南省中期成果二等獎。為(wei) 突出學校的示範與(yu) 輻射作用,上半年,學校麵向全市舉(ju) 辦了教學開放日活動,深受領導、同行及學生家長的好評,《益陽日報》以《箴言教學開放日:不一樣的精彩》為(wei) 題對活動情況作了詳細報道。
2010年,行政領導基本沒有變動,增補周新建同誌為(wei) 工會(hui) 副主席,何界華同誌為(wei) 團委書(shu) 記,劉順利同誌改任學生處主任。學生人數6243人,教職工人數371人。這年高考學校取得了“六項全市第一”的驕人成績。600分以上151人,一本上線475人,二本上線1256人,均居全市第一;二本上線率達57.83%,居全市第一;夏芳同學以649分奪得全市文科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張遠同學以理科674分被清華大學錄取;空軍(jun) 飛行學員錄取7人,錄取人數在全國各中學中位居第一;高考文科數學、英語、綜合、理科綜合平均分、文科總分居全市第一。學考一次性合格率為(wei) 98.75%,居全市第一。學生參加學科奧賽、作文、“三獨”、體(ti) 育、科技創新等各項競賽獲國家級獎30個(ge) ,省級獎57個(ge) ,市級獎276個(ge) 。其中盧思伊等六位同學參加第十一屆“新世紀杯”作文比賽,獲全國二等獎,學生參加第31屆湖南省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一等獎,學校女籃參加省青少年籃球賽、省十一屆運動會(hui) 均獲得第三名,王濤同學參加省十一屆運動會(hui) 獲得三級跳遠金牌。學校以弘揚“嚴(yan) 謹求實、勤苦奮進”的箴言精神為(wei) 師德師風建設的重點,著力打造一支敬業(ye) 奉獻的教師隊伍。熊世民同誌被評為(wei) 省勞動模範,葉放武老師被評為(wei) 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樊智能、蔡浩兩(liang) 位老師被評為(wei) 市級優(you) 秀教師,周新建老師被評為(wei) 市級優(you) 秀教育工作者。教師教研成果豐(feng) 碩。參加教學比武、教學設計競賽,有40多人次獲區級以上獎勵,其中張翠翠、楊春兩(liang) 位老師獲省一等獎;教師所寫(xie) 論文有180多篇獲得省市區獎勵,課件製作有90多項獲得區級以上獎勵,師生科技作品、科技小論文、科技實踐活動有30多項獲省市區獎勵;教師參與(yu) 課題研究有兩(liang) 項省級課題、6項市級課題結題,其中由徐高明老師主持研究的課題“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物教師專(zhuan) 業(ye) 成長的研究”獲全國一等獎,學校被教育部評為(wei) “十一•五重點課題研究先進單位”。12月份,數學教研組被評為(wei) 湖南省優(you) 秀教研組,楊超群老師被評為(wei) 省優(you) 秀教研組長。為(wei) 進一步改善師生生活、學習(xi) 條件,學校投資近百萬(wan) 元給每個(ge) 教室裝備了多媒體(ti) 設備,投資30多萬(wan) 元實施校園亮化工程,投資20多萬(wan) 元建成了高標準的教職工健身區,投資30多萬(wan) 元建設了校園主體(ti) 雕塑,投資200多萬(wan) 元的教工食堂也於(yu) 這年正式啟用。
2011年8月,蔡奇文同誌調任至赫山區教育局,由孟德良同誌擔任學校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校長,何界華同誌兼任政教處主任,湯有力同誌任總務處副主任,李贇峰同誌任服務中心副主任,其他行政沒有變化。學生人數6091人,教職工人數378人。這年高考600分以上159人,全市領先,一本上線406人,二本上線1209人,均為(wei) 益陽市第一名。李葉梅同學奪得全市文科狀元,龍遊宇同學奪得全市文科第二名。肖鵬同學以優(you) 異的文化成績和過硬的身體(ti) 素質被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錄取;高考文科語文、文科數學以及文科總分均獲全市第一名。學考一次性合格率為(wei) 99.7%,合格率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在北京校友會(hui) 的倡議下,從(cong) 這年下學期開始,學校開設“林翼班”,每年招收50名特優(you) 學生,由校友會(hui) 全額資助學雜費、生活費和住宿費。全年學生參加學科奧賽、作文、“三獨”、體(ti) 育、科技創新等各項競賽獲國家級獎31個(ge) ,省級獎63個(ge) ,市級獎281個(ge) ,其中龔燁同學參加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全國一等獎。教師參加教學比武、教學設計競賽,有40多人次獲區級以上獎勵,其中曹世紅、張正容、孫瑞華等老師獲省一等獎;教師書(shu) 寫(xie) 論文有200多篇獲得省、市、區獎勵,課件製作有80多項獲得區級以上獎勵,師生科技作品、科技小論文、科技實踐活動有30多項獲省市區獎勵;兩(liang) 項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網絡環境下青少年道德培養(yang) 對策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課程教學方式和學習(xi) 方式創新研究”分獲省一等獎、省三等獎,教師參與(yu) 課題研究有6項市級課題均獲市級獎勵。學校在“十二五”課題申報中,已立項省市區級課題27項,其中陳建輝、曹麗(li) 梅主持研究的課題立項為(wei) 省級課題。
2012年,湯有力同誌任總務處主任,李贇峰同誌任服務中心主任,其他行政沒有變化。高考一本上線517人,二本上線1226人,均居全市第一;飛行學員錄取12人,在全國各中學中位居第一,得到了空軍(jun) 招飛局的特別表彰。學校男子、女子籃球隊均獲全市中學生籃球賽第一名、全省中學生籃球賽第五名;學校健美操隊參加益陽市中學生運動會(hui) 獲一、二、三等獎各一個(ge) ;學生參加益陽市“三獨”比賽,曾、夏啟明獲一等獎,毛梓璿、崔如意、金葉等獲二等獎。在益陽市第二批“名師名校長”評選活動中,胡正安老師被評為(wei) 市級師德標兵,陳非凡老師被評為(wei) 市級優(you) 秀教師,左國勳老師被評為(wei) 市級名班主任,曾定安、劉成、陳行軍(jun) 老師被評為(wei) 市級名師,孟德良校長被評為(wei) 益陽市名校長。教師參加教學比武、說課、全員教學競賽等,有60多人次獲區級以上獎勵。教師所寫(xie) 論文有260多篇獲得省市區級獎勵,課件製作獲得區級以上獎勵90多項。教師與(yu) 學生的科技作品、科技小論文、科技實踐活動、科技教育設計方案獲省市區獎勵30多項。在2012年湖南省“湖湘名校”評選中,學校憑借過硬的綜合實力,成為(wei) 益陽市被省教育廳評為(wei) “湖湘名校”的唯一高中學校。
今日的箴言中學,已是現代化高樓鱗次櫛比,綠樹成蔭,書(shu) 聲盈耳,花香撲鼻,一派嶄新氣象。